
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隐蔽性强、诈骗成本低的特点,实施各类电信诈骗,使不少消费者遭受财产损失。
案例一:X先生接到自称为某金融机构的“客服”电话,“客服”人员告知X先生的家人在该机构借贷了一万元,其家人因未及时归还,后续将严重影响个人征信,并称该机构已准备到法院进行起诉处理。称如想挽回其家人的信誉,不影响个人征信记录,X先生现可为其家人代为还款,全额还款后该机构也不会到法院起诉。当X先生迟疑的时候,手机收到该“客服”为其提供的还款账号,并陆续收到多条短信进行催收,X先生为了家人的信誉,来不及核实情况,立即向该卡号进行了转款。转完款后,X先生打电话给家人,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二: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很多网购的商品,暂时无法配送。贴心的“客服”给你打来电话,称为了不影响客户感受,现可以全额赔付,等疫情过后可以配送了,你愿意购买再购入。如此人性化的处理,你是不是会欣然接受呢?“客服”会非常耐心的让你加好友、扫二维码、点击链接或下载APP等,从而植入木马病毒或实现屏幕共享。其目的就是盗取你银行账号、密码、手机验证码,把你银行卡内的钱全部转走。有人会说:“卡里没有多少钱”!那诈骗分子会用你的个人信息去贷款,使你不仅被骗,还负债累累。
案例三:Y女士接到一个平台“客服”的电话,电话中“客服”人员先跟Y女士核实了相关身份信息以及购物信息,称商品被物流遗失,平台愿意对消费者进行赔偿。由于Y女士确实在该平台购买了此商品,也确实没有到货,便信以为真了。而后“客服”人员称进行赔偿要下载一个APP,要求Y女士绑定自己的银行卡,才可以进行赔偿。在Y女士按“客服”指导操作完毕后,便让Y女士将该APP中的显示的余额全部转账到对方指定账户中做担保,并表示赔偿款及担保金会在24小时之内到账。Y女士按照要求转账后不仅没有收到汇款,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移动支付方式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诈骗手段日趋多样化,除上述案例外,欺诈手段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但其应对方式却不尽相同。在此温馨提示您:
1、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信息等个人隐私信息。对主动联系的“客服”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一定要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平台进行咨询确认。
2、擦亮双眼识别骗术。电商退款是有流程规定的,要在电商网站上操作完成,不加好友、不开视频、不扫码、不点链接、不下载APP、不要屏幕共享。不透露个人信息、身份信息、银行账户、验证码,各类密码要小心保管,谨防犯罪分子用你的信息去借贷。
3、在接到陌生电话或短信,特别是“+、00”开头的境外号码,不可轻信,应第一时间通过平台联系商家进行核实,如的确属实,务必通过网购平台正规渠道进行操作。
4、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并实名注册,如果接到电信诈骗电话时APP会及时预警、提醒,防止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