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 “代理维权”陷阱,依法合理维权 |
2021-03-17 |
近年来,以“代理全额退保”“代理投诉债务”为主要形式的“代理维权”问题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背后甚至已形成“黑色产业链”。这些专职“代理维权”的团伙,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收取高额手续费,煽动消费者反复向监管部门“维权”从中牟利,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一、“代理维权”陷阱知多少 案例1:贷款“维权”噱头多,“赔了”征信又失财 疫情期间,消费者王某由于收入减少,无法按期还贷,想向银行申请分期还款。这时王某收到一条短信,自称能帮助王某向银行维权,申请将欠款分成60期,并免除王某的利息和手续费,只需缴纳1000元代理费。同时还指导王某如何躲避欠款催收、如何以贷养贷。 王某向对方提供了个人信息,然后签订代理维权协议。一个月后,王某收到银行短信,发现因未按期还款造成征信不良记录,利息和手续费也不能免除。 案例2:“退保理财”花样多,非法集资一场空 消费者李某最近接到一通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告知李某,其名下的保单收益太低,可以帮助转换成高收益的产品。在这位“工作人员”指导下,李某来到客服中心办理了退保。完成退保后,“工作人员”又引导李某签署了一份高收益理财产品的“转换合同”。 几个月后,“工作人员”失联,理财产品无法兑现,李某才发现自己受骗,后经核实该“工作人员”并非保险公司人员,自己中了非法集资的圈套。 案例3:“维权”幌子是非多,“此维权”非“彼维权” 近期,有的不法分子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大肆宣扬“投诉代理”,怂恿或代理消费者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提供统一投诉模板,使用统一投诉话术。 这些“代理投诉人”一般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对法律条文引用经常有明显错误,阻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正常协商,还会收取高额手续费。同时,部分人员还会编造或歪曲事实,反复向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信访等,以期给金融机构施压达成经济诉求。 二、维权无需“雇帮手”,免费维权 “三步走”,渠道畅通又合法 1.发生民事纠纷直接找金融机构。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拨打金融机构投诉电话、邮寄信件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投诉,主张民事权益。 2.纠纷难以协商的可以寻求行业调解。例如北京地区的消费者可向北京秉正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促进中心(银行纠纷,电话:010-88689969)或北京保险银行业协会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保险纠纷,电话:010-95001303)申请调解。 3.消费者发现金融机构或从业人员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可以向监管部门进行举报。 |